兵团榜样丨孙龙珍:青春献边疆,生命铸忠魂


文章来源:兵团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14    浏览次数:13

  在距离闻名遐迩的小白杨哨所不远处,有一座烈士陵园——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一书中,记录着1969年6月发生的一件大事——“6月10日,苏联军队侵入我裕民县巴尔鲁克山地区,九师一六一团女职工孙龙珍,为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不幸牺牲。”

孙龙珍(资料照片)。据兵团日报资料库

  革命烈士孙龙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1940年10月,孙龙珍出生在江苏省泰县(现泰州市姜堰区)一个贫苦家庭。1959年,19岁的孙龙珍积极响应党中央发出的“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告别了故乡来到新疆。

  初到新疆,孙龙珍被分配到位于吐鲁番县(现吐鲁番市高昌区)的兵团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化工厂工作。这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夏天平均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喝的是盐碱水,住的是地窝子。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孙龙珍毫不退缩,她常说:“我们是来支援边疆建设的,眼前我们的条件是差一点,生活是苦一点,但我们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一定会把边疆建设好!”她说到做到,在厂里月月都被评为红旗手,连续3次被评为“五好”工人。

  进疆一年后,孙龙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2年春,受境外势力挑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发生了边民非法越境事件,造成大片土地无人耕种,大批牲畜无人看管。同年5月,按照上级命令,近3000名军垦战士从兵团工二师奔赴塔城地区裕民县执行代耕、代牧、代管(简称“三代”)任务,孙龙珍便是其中一员。

  就这样,孙龙珍从此在巴尔鲁克山扎下了根,每天与牛羊为伴,站好岗、放好牧,守卫着祖国的西大门。

  山区气候变幻莫测,时而冰雹、时而风雪。为了看管好牛群、羊群,孙龙珍时常受冻挨饿,但她仍然坚持哪里工作最艰苦就去哪里,干一行爱一行。很快,孙龙珍就掌握了放牧技巧和牛羊饲养要点。

  完成“三代”任务后,孙龙珍和战友们奉命留下来组建了今天的九师一六一团,成了牧一连的一名职工,在巴尔鲁克山边境线放牧守边。

  1969年6月10日,阴霾笼罩塔斯提河畔。“快来人啊,张成山被绑架了!”当天傍晚,劳作了一天的孙龙珍刚回到家中,就听到有人在屋外大声呼喊。原来,苏联军队巡逻官兵入侵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强行绑架了正在放牧的一六一团职工张成山。

  消息传至连队,职工们迅速操起铁锹、棍棒向事发地奔去,怀有6个月身孕的孙龙珍也毫不犹豫地扛起铁锹加入了营救队伍。“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犯!我必须去!”担心她的安危,家人上前阻拦,但孙龙珍仍坚定地往外冲去。

  当孙龙珍赶到出事地点时,不远处苏联哨所里突然射出密集的子弹,其中一颗子弹从孙龙珍的左腹穿入,等其他职工迎着弹雨来到倒在血泊中的孙龙珍身边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生命被永远定格在那一刻。牺牲时,孙龙珍年仅29岁。

  “我爱祖国,我爱边疆,富饶的巴尔鲁克山下是我牧羊的地方,辽阔的塔斯提河岸边是我战斗的地方,这里是毛主席给我指定的战斗岗位,我要为革命放好羊,我要为祖国站好岗……”壮美的巴尔鲁克山和奔腾的塔斯提河水见证着军垦战士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一曲《孙龙珍赞歌》诉说着孙龙珍烈士的英雄事迹。

  1969年6月,孙龙珍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8月25日,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她“革命烈士”称号,并作出《向孙龙珍同志学习的决定》。

  孙龙珍生前所在的牧一连民兵二班被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几十年来,“孙龙珍民兵班”的百余名女民兵如同白杨一样扎根在巴尔鲁克山,守卫着祖国的边境安全。

  岁月流逝,初心未改。孙龙珍用生命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让人感动,激励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无私奉献、为国戍边。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俊伟)

媒体石大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