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做“自找苦吃”的新时代好青年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    发布时间:2023-08-21    浏览次数:1528

  在回首7年知青岁月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人要“自找苦吃”。由此可见,“自找苦吃”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承载了总书记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何为“自找苦吃”?

  敢于吃苦是一种勇气。革命烈士王光宇,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献身革命时年仅27岁;时代楷模黄文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回乡致力脱贫攻坚,用自己的苦换来乡亲们的甜。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当代青年肩负着建功立业的时代使命,只有从思想上、态度上和行为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才能抓住机遇,实现个人理想。

  善于吃苦是一种能力。抗癌厨师万佐成夫妇,以苦涩和忧愁为食为佐,烹饪出人间温暖;杰出工人许振超,屡屡勇挑大梁,成长为航运界的一流吊桥专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当代青年要把工作奋斗之苦当作砥砺人生刀锋的磨刀石,把相思之苦当作走向人生成熟的必经之路,把煎熬之苦当作锤炼意志品格的最好机遇。

  乐于吃苦是一种境界。燃灯校长张桂梅,身患病痛依然扎根大山教育,改变了无数山区女童命运;风雅先生叶嘉莹,选择捐赠房产回国教书,眼中始终有中华文化之光。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广大青年要警惕“佛系”“躺平”“摆烂”“摸鱼”“划水”等心态,焕发奋斗、奋力、奋发、奋勇等姿态塑造的精神力量,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为何“自找苦吃”?

  历史维度:“自找苦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中华民族的“吃苦”精神源远流长。卧薪尝胆、韦编三绝、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古人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革命导师马克思,颠沛流离四十载,选择了为人类谋幸福的事业;石油工人王进喜,凭借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让新中国摘掉贫油的帽子;草鞋书记杨善洲,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一切都是为了不负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兵团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抗疫精神等,无不彰显着“自找苦吃”的精神内核。

  哲学维度:“自找苦吃”蕴含着苦和乐的唯物辩证法。正如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青年人信中所写:“我们‘自找苦吃’,是为了让未来的农民少受苦……成长路上,所有曾经吃过的苦,都会变成未来回忆的甜。”从哲学层面生动诠释了苦与甜的辩证关系。“自找苦吃”并不等同于刻意寻找痛苦和煎熬,也不等同于一味陷入困境和绝望,相反,它是指青年在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的同时,勇于经受磨难和考验,淬炼自己的心力、毅力和能力,以便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走向成长和进步。

  现实维度:“自找苦吃”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修课。《荀子》有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告诫青年人不能空有一腔热血,应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做实事。要深入每一次调研、践行每一次志愿服务、关注每一处细节,凡事“躬身入局”,主动作为,以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为驱动力,争做无所畏惧、勇毅向前的弄潮儿,实践“自找苦吃”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如何“自找苦吃”?

  要吃“脚力”的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多走几段路,只有身在基层、心到基层,才会接地气、有底气。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认清问题的本质,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因此,青年人要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深入基层,亲身体验基层生活、听取基层意见、关注基层需求,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

  要吃“耳力”的苦,善于倾听积极思考。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应在倾听中学会听懂“社会语言”“百姓语言”,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了解真实的世界。社会语言是指各种专业术语和行业黑话,它们通常反映了特定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百姓语言则是指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表达方式,它们通常反映了民间的真实感受和情绪。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语言,青年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和人民的需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要吃“眼力”的苦,透过现象观察本质。大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思考和创新的平台。大到复杂的国际形势,小到个人的每次抉择,大学生要有拨云见雾的本领。这意味着我们应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学术功底,通过阅读、探索、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提升思考与分析能力,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面对各种抉择,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和短期收益,要从长远角度出发,作出正确决策。这就要求青年人有清晰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定位,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避免被情绪所左右。

  (作者: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李竟刚)


媒体石大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