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引路人” 彰显“大情怀”——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现代农业装备团队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    发布时间:2022-03-11    浏览次数:1317

  三尺讲台上,他们传道授业,打造现代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带领学生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斩获奖项;

  试验田里,他们攻坚克难,牢牢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引领我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秉承立德树人的初心,也践行造福于民的使命,他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一次次突破,收获累累硕果。这就是我校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现代农业装备团队。2021年,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他们的发展再次注入新的动力。

把教学团队建在支部上

  在2021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机械电气工程学院陈学庚院士专门为学院师生上了一堂党课,讲述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现代农业装备团队的负责人,这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已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和推广工作55年。从基层车间的技术工人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择一事,终一生,始终践行着自己的初心,推动边疆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依旧常常奔走于田间地头,为新疆棉花产量的提升提供农机装备支撑。在专题党课上,陈学庚勉励身边的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工作是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科学工作者要有献身精神,要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终生奉献。

陈学庚院士指导机械电气工程学院青年学子(薄晓岭 摄)

  传道者必先明道,多年来,现代农业装备团队始终把强党性、提作风作为推动业务工作的动力源,通过理论学习和党日活动,将兵团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每位成员的教学和科研中,引导大家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团队成员常年扎根基层、服务农业机械现代化,产出了一大批在农业领域应用广泛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农业英才奖、最美农机教师等多项荣誉。

  “党员教师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开展科研和服务的精神是学生们学习的生动教材。我们自己先做好了,育人的底气才会更足。” 团队成员、农业机械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张茜深有感触,“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很少有因为怕吃苦而放弃学业和工作的。”

  目前,团队4名成员分别担任所在的农业机械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委员,部分党员同时也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部省合建重点学科负责人、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负责人等,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由支部党员陈学庚院士牵头,学院成功申报了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使农业机械工程系形成了从本科教学到博士后培养的整体格局。

  2018年,以团队为骨干的农业机械工程系党支部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名单,在全校形成了示范引领效应。

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中

  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国际创新大赛是农业装备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赛事之一,在2020年举办的第六届大赛上,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选送的作品《机采籽棉水杂一体化智能检测系统》获得特等奖,该作品的指导老师正是现代农业装备团队成员、农业机械工程系主任张若宇。

  虽然是一名年轻的“80后”教授,张若宇在教学与科研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深知实践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农业装备科研项目研究,在完成模块化任务的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锻炼创新思维。

  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这是现代农业装备团队的一贯理念,为此,他们着力构筑“实验室、研究室、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以科学研究、工程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从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出发,在科研实践中进一步解决问题、探索创新。团队成员指导的学生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50余项。

  每年暑期,团队成员便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奔赴兵团基层团场进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他们为农户开展农机装备知识科普,宣讲农机补贴政策,调研农作物种植模式等,真正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广阔大地上的生产实践。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在南疆企业开展毕业实习(资料图片)

  近两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为了保证农机学子的实习不受影响,团队成员多方协调,一方面与上海、黑龙江等多家企业联合制订线上指导计划,由来自企业的老师们为学生进行直播教学,实时答疑解惑,增强学生对实际操作的了解;另一方面与南疆相关企业开展合作,组织学生赴当地实习,让他们亲自动手对农机进行维修、保养和调试,切实提升了实践能力。

  不久前,农业机械工程系正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团队成员纷纷与本科生结对子,从思想、学业、就业等多方面对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这是营造全员育人氛围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不断细化优化结对方案,形成更具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经验。”团队成员、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坎杂说。

让科研成果落在大地上

  在棉花采摘的金秋时节,由我校研究员温浩军负责研发的二次钉齿链板式秸杆还田与地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正在棉田里回收耐候地膜,温浩军说,耐候地膜和捡拾残膜回收机一起使用,能够有效降低土壤污染。

  作为现代农业装备团队的骨干,温浩军从1996年起就跟随导师陈学庚从事农业机械研究,针对新疆棉花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等突出问题,突破了农机与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发出精量播种、高效喷药、机械采收等技术装备,建立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技术应用增收节支超过146亿元,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面向产业需求,推进成果应用,始终是团队在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坚持的目标。多年来,团队成员勇攀高峰,攻坚克难,高度重视成果落地,集中力量解决困扰兵团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产业发展进步,取得了一系列自主核心技术成果,获国家专利120多项、国家重点新产品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20项。

  为促进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陈学庚提出农机、农艺、农膜相结合治理农田残膜污染的理念,团队升级农艺栽培技术,提升地膜质量,研发回收残膜的新型机具,再把回收的残膜进行二次加工生产出其他产品,形成了一条地膜绿色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团队研制的新型农机在棉花采摘及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现场会上亮相(宿闪闪 摄)

  2021年,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在兵团召开棉花采摘及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现场会,由团队与内地几所高校联合研制的新型棉田秸秆粉碎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首次亮相,残膜回收率达90%以上,在场专家和学者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产学研用的结合中,团队还积极将先进技术推向全国,为我国棉花产业优化区域布局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2017年起,为解决黄河流域棉花生产成本过高、种植面积下滑等问题,陈学庚带领团队成员在河北、山东共建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这场在“不能理解”“内地不能这样种棉花”的反对声中开始的棉花生产,实现了从最初每个示范区200亩地“求着人干”,到棉农“拿出土地要求带着干”的转变,用增产增收证明了新疆兵团“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在我国内地传统棉区规模化推广的可行性。

  “兵团作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推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有责任、有能力把先进生产模式和经验推广出去。” 陈学庚说,“作为兵团高校,我们要有贡献度才行,对未来的发展,我们很有信心!”

  (记者:刘芊)

媒体石大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