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红色精神谱系融入兵团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传承弘扬伟大的兵团精神,贯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让有故事的人讲故事”的理念,5月20日,在春季学期“五观五认同”培训课上,我校邀请奇台医院党委书记李梦桃,为石大学子带来了一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李梦桃院长被誉为“马背上的医生”“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虽已到古稀之年,但经过岁月的打磨锻造,如今依旧精神矍铄。作为第一代兵团历史见证者,16岁离家,横跨祖国东西,自黄浦江畔远赴西北边陲,扎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北塔山牧场30余年,救死扶伤数以万计,用漫长珍贵的青春岁月深刻践行着兵团精神。
培训课以访谈的形式展开,创新学习方式,将这段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分为三个篇章呈现给在场师生。
响号召,支边青年整装出发
“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李梦桃至今还记得王震将军在上海知识青年支边动员大会上的号召,当时的他深受感召,瞒着家人报名参加。未满16岁的他拜别父母,坐上了前往乌鲁木齐的54号列车,满怀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戈壁荒原中开疆拓土,立志报国。梦桃院长讲起未能见弥留之际的父亲最后一面的遗憾,但又欣慰于家人自始至终的鼓励与支持,讲到动情处,他吟诵起了毛主席离家求学拜别父母时写下的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放在首位,深厚的家国情怀让在场师生动容。
立大志,马背医生攻坚克难
初到新疆的李梦桃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环境关、粮食关和语言关,又自学医学知识成为了一名全科医生,三十多年来,他曾从马背上掉下来摔伤过尾骨,从几十米高的山坡上滚下来跌断过脊椎,不止一次在黑夜里出诊时连人带马落入山涧,在暴风雪中迷路,是哈萨克牧民把他救回毡房……当问道:“是什么力量支持你留在北塔山?”他说,当看到哈萨克族兄弟姐妹们因为缺医少药而深陷病痛折磨时,身为医生的职责促使他留下;当想起数次被牧民在生死攸关时挽救生命,北塔山牧民们淳朴善良的品质让他难以离开。数十年来,他宛如胡杨,深深扎根在北塔山上,曾为800多为婴儿接生,被誉为“脐带妈妈”。“我是一名受党派遣把温暖送到各族群众心坎上的使者。”他这么总结道。
谈收获,经天纬地方为人才
李梦桃勉励石大青年学子们:新时代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凝聚“经天纬地方为人才”的志气,志存高远;锻造“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骨气,艰苦奋斗;筑牢“吾辈当自强”的底气,扎实本领。作为兵团事业的开拓者、守卫者,兵团精神的践行者,李梦桃用他波澜壮阔的经历告诉同学们:“我既选择了远方,又何惧风雨兼程?”
培训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专业2021级学生武小云热泪盈眶,她激动的对李梦桃院长说:“您的故事震撼了我,让我深刻的明白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句话的分量,它源于危难时振臂一呼的勇气,绝境中宁折不弯的坚强,以及追寻信仰时永不忘怀的初心。”
师范学院小学教学专业2021级研究生王睿鑫表示,一部兵团史,就是一部兵团人为国戍边、无私奉献的爱国史,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当牢记历史,奋发图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文化自信,让青春在勇毅前行中绽放光彩。
(通讯员:张振军 图片: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