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度到期拟结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正式下发准予结题通知书,我校承担的5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类项目顺利结题且成果突出,其中包括学校首次突破立项的重点项目1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4项。这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类项目自实施以来,紧密围绕区域发展需求,在微生物合成代谢调控、棉花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农田水盐运移规律、宫颈癌诊治以及布鲁氏菌致病机制等方向开展了大量研究,产生了一批重要创新理论和突出原创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
叶邦策教授在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叶邦策研究团队,依托NSFC-重点项目(项目号:31730004),聚焦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工程化设计的生物合成体系与细胞整体代谢网络的交互作用及适配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以翻译后修饰调控为特色的高效微生物合成体系工程化设计与优化理论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在Cell Chem Biol、Mol Cell Proteomics、Mol Microbiol、ACS Chem Biol、ACS Synth Biol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3篇。部分工程化菌种开始产业化实施,合作融资5000万元。研究成果在微生物翻译后修饰代谢调控的研究和合成生物学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旺锋教授团队成员合影
农学院张旺锋研究团队,依托NSFC-新疆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项目号:U1803234),围绕新疆膜下滴灌棉花高产形成及生物节水潜力,开展了棉花铃叶系统水分高效利用光合作用机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突破了单叶光合作用研究棉花产量和水分高效利用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棉花“铃叶系统光合作用”的概念。研究成果在New Phytologist、Field Crops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对保障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创夫教授指导学生试验
动物科技学院陈创夫研究团队,依托NSFC-新疆联合重点支持项目(项目号:U1803236),围绕布鲁氏菌持续性感染过程中关键毒力因子对宿主细胞自噬、凋亡和免疫的调控机制开展理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布鲁氏菌候选亚单位疫苗和新型灭活疫苗。研究成果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Veterinary Microbiology、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7篇。研究成果为布鲁氏菌致病机制和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何新林教授指导学生试验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何新林研究团队,依托NSFC-新疆联合重点支持项目(项目号:U1803244),围绕干旱区膜下滴灌农田生态系统水盐与养分运移及环境效应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探索了膜下滴灌农田水盐养分的协同作用机制,揭示了长期规模化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成果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Field Crops Research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5篇。研究成果为新疆干旱区膜下滴灌水肥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安全管理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孙世国教授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药学院孙世国研究团队,依托NSFC-新疆联合重点支持项目(项目号:U1803283),围绕宫颈癌精准可控释药及全程荧光可视化诊治方法建立,开展了系列“对靶下药,多靶一病,组合治疗”新疗法的研究,为恶性宫颈癌的协同治疗提供新策略。项目研究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Talanta、Analytica Chimica Acta、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为多层面建立多位一体精准医疗手段,逐步实现宫颈癌早诊早治奠定重要理论基础。
(通讯员:王静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