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刘志勇教授团队的“诗与远方”


文章来源:化学化工学院    发布时间:2020-07-10    浏览次数:689

  “暮尘晨清,翩翩飞花梦难醒。千漠风,万里海,几支绿意尽风流。”这是化学化工学院吴建宁老师在赴南疆和田昆玉市开展防风固沙项目试验途中,即兴而填的一首词。

  如今,这首词被收录在刘志勇教授课题组首次推出的师生诗词集《瀚海牧笛》中。这本诗集共收录了课题组师生诗词作品362首,其中既有律诗也有词。诗词内容有关于参加学术会议“头脑风暴”的收获,有抒发赴农场开展科技服务的感受,有致谢恩师培育之情的,还有吟咏新年、中秋、端午等传统佳节的……

  自2012年起,刘志勇带领课题组的师生,长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古诗词,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抒发科研、学术、生活之感,在学院传为一段佳话。

诗词如糖,让专业研究有点“甜”

  刘志勇是化学化工学院专业课题组的负责人,主要从事功能材料及农业化工方面的相关研究。对于他们来说,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实验数据,同样的实验往往需要多次重复,有时连续几天守着仪器不能离开,还要经常在野外或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工厂车间里进行试验,很是辛苦。

  为了让专业课程和研究不那么“生冷”,刘志勇试着将文学兴趣慢慢融入枯燥的课程中,用文学来给化学“加温”,疏解大家的科研和学习压力。他带头创作,并鼓励学生不拘优劣,大胆尝试。慢慢地,课题组的师生们开始习惯用古诗词抒发情感,一些本身就对文学有兴趣的师生更是动辄“诗兴大发,才思泉涌”。

  不知不觉间,一股久违的文学气息弥漫在这个理工科课题组。在参加学术会议的列车上,师生们即兴吟咏,让“列车文化”独树一帜;在中华传统佳节来临之际,课题组摒弃“抄作业式信息轰炸”,发动师生用古诗词贺佳节、送祝福,并举办中秋赏月、腊八品粥、端午包粽、重阳登高等一系列活动,唤醒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在野外郊游时,师生们在树荫下唱和,笑声阵阵。有些研究生学以致用,以文言文撰写毕业论文致谢语,种出一块块饶有情趣的“自留地”,给参加答辩的导师们留下深刻印象。

  刘志勇谦虚地评价这些作品:“诗作是师生应时应景而发,并无更深内涵,亦乏艺术观点,是仅供课题组师生及亲朋好友品阅的人生杂记。”但正是这样的人生杂记,让这群整日与化学试剂和试管烧杯打交道的师生们找到了一条整理心境的独特路径。在这条路上,记录的是心、是情,是思考、是灵魂,让理工科师生们多了一份胸襟和情怀,为略显单调的学习研究增添了一丝香甜。

人文素养,让理工师生行的“远”

  在化学化工学院老师的眼里,刘志勇既注重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提升,也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入刘志勇课题组的学生们都知道,跟着刘老师学习“压力大”,不仅要做得了科研,还要谈得了艺术。在每周组会上,除了常规的学术汇报、实验心得分享之外,还有经典诗词诵读、书法展、摄影展、原创音乐MV展示、声乐习唱等,让学生在艺术海洋里感受和追寻另一种人文之美。

  每年的寒假,课题组会给师生布置“五个一”作业,即创作一首诗词、学唱一首新歌、习练一幅书法作品、为亲人做一件事以及做一件关于文化的事情。有同学感慨,因为“五个一”作业,自己第一次为母亲洗了脚,第一次为父母做了饭,第一次带着弟弟妹妹去公共场所清理塑料垃圾……

  2020年疫情期间,为纾解学生居家生活学习压力,课题组开展了线上“抗疫发声”活动,研一学生自己作词作曲排练联唱,录制编辑音乐视频《米奇十问》,中间写道:“待到狸鼠变猛虎,倥偬经年腹满盈。万事通达自弥坚,时将吉语慰心田。”组内崔林老师观看视频后有感而发,作《如梦令·杏林人》,词曰:“鄂州病毒弥散,南山领军驰援。试问杏林人,却道初心难变。征战,征战,疫情平复安还。”

  在很多人看来,刘志勇所做的这些事情和专业很不相关。对此,刘志勇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对于老师而言,我们要将教学、科研和育人有机结合,我们教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安身立命,而这些关于美和爱、关于文化和艺术的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通讯员:王婵媚)

媒体石大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