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随堂听课,意外客串了一回老师


文章来源:医学院    发布时间:2018-01-12    浏览次数:1428


随堂听课,意外客串了一回老师


——一堂皮肤性病学课程听课随记


  2017年12月25日下午,我走进医学院杏1楼第二阶梯教室进行随堂听课。作为一名内地援疆高校教师,我很想更多地了解和学习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临床理论课教学情况;作为一名分管临床教学的医学院挂职领导,教学督导和检查也是我的工作职责。和往常一样,我走到教室后面一排,悄悄地和同学们坐在一起。


生动的授课与临床模拟演练


  这是临床医学2014级9班和10班的同学,和我去过的其他班级不同,整个大教室里,同学们全部集中坐在前面几排,没有人迟到,没有人讲话,也没有人低头看手机。


  授课教师是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的曾佳老师。她首先带领学生们复习了上次课程的内容,然后就开始了今天的讲课:疥疮。


  打开幻灯片后,曾老师引导同学们学习了传染源,然后在黑板上手绘了疥螨的显微镜下大体形态,以及寄生在皮肤的部位。当提到疥疮的典型表现有“夜间剧痒”时,曾老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一分钟:为什么是夜间剧痒?讨论过后,几位同学给出了教科书上没有的答案:夜间人体活动少,便于疥螨活动;疥螨可能怕光,喜欢夜行;夜间人体对瘙痒更敏感。虽然这些答案并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令人赞叹!


  在讲述全面观察患者皮损时,曾老师特别强调了医学人文关怀,要尊重、保护患者隐私,并示范了如何引导患者逐步展示外露部位、衣物覆盖部位和隐私部位,同学们顿时感叹道:让患者配合脱衣,套路也是这么深!课后就有同学表示,以前在医院里看病,曾碰到医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要求脱衣,动作稍有犹豫,便招来医生催促。我相信,经过曾老师这个示范,同学们都会有一种保护患者隐私的理念,并落实在自己的接诊细节中。


  曾老师还很注重用真实案例启发学生。在讲到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挪威疥时,她举了一个例子:一名医生在接诊后没有及时洗手,又去其他病房会诊,导致挪威疥在医院几个科室扩散,令同学们印象非常深刻。


  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我注意到曾老师很少站在讲台上,而是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表情,检查笔记情况;不是单纯讲述,而是随时以提问、讨论形式,调动同学们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一直在互动,气氛非常活跃。


  在理论授课完毕后,曾老师突然给出了一个特殊任务,要求大家推选出三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扮演患有疥疮的婴儿、带患儿的妈妈和接诊的医生,进行临床模拟演练。教室里一下就沸腾了,大家都在热烈讨论该如何扮演、如何注意细节。很快,三位同学走上了讲台,“妈妈”说孩子最近几个晚上都哭闹不止,手不停在脸上蹭,脸上也出现一些红点;“医生”询问了一般情况,然后观察了“婴儿”皮肤情况,给出了诊断意见,特别交代了治疗注意事项。模拟演练完毕,很多同学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接诊前后没有洗手、患儿没有全身观察、婴儿表现不典型、衣物没有强调煮沸灭虫等等。短暂的临床模拟演练让同学们都意识到,即使理论记得再好,但如果实践中一个细节没有注意,那么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疥螨,也会治疗失败。


听课老师走上授课讲台


  课间休息时,曾老师注意到了我这位“不速之客”,于是我向曾老师介绍了自己,告诉她我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的一名医生。曾老师说,正好下面的内容是过敏性紫癜,和消化内科联系密切,想邀请我给同学们讲讲过敏性紫癜消化部分。我不得不佩服曾老师在课堂上的“导演”能力,随时随地都可以改变教学形式,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同学们对我这个意外闯入皮肤性病课堂的消化内科医生也充满了兴趣,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想到自己在学生时代学了不少临床理论,但很多知识已经模糊,可是老师们在课堂上举的特殊病例直到现在也难以忘记,于是我给大家讲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双下肢紫癜青少年,入住皮肤科后出现持续顽固腹痛,请消化科会诊;一个是首发症状为腹痛、呕吐咖啡渣样物的成人,胃镜发现不明原因严重黏膜损伤,后来皮肤出现紫癜才考虑过敏性紫癜。两个例子,应该会给同学们留下一些印象,让他们明白,一些病例,需要临床医生具有宽阔的思维,丰富的知识,需要科室间密切的会诊合作。讲述完毕,同学们也对我这个标准的“客串”老师再次给与了掌声肯定。


  一堂课结束,虽然窗外一片漆黑寒冷,但我的内心却是余热未消。自从9月份来到石河子大学,我是第一次走上本科生的讲台,还居然是以听课老师的身份“客串”的。面对课后还在提问的同学,我也说出了一个疑问:怎么你们班的同学们都集中坐在一起,纪律这么好?同学们说,曾老师第一堂课就提出了严格要求,课堂上不让看手机,刚开始大家也不习惯,后来发现上课全身心投入,印象深刻,学习效果更好,课后只需花很少的时间复习。


  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在想,我本来是去听课的,却给听课的班级上了一堂课,而更重要的是,这堂课也给我本人好好上了一课。曾几时许,我们已不再关注学生是否会迟到,上课是否会看手机,甚至是打瞌睡;我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幻灯片上,而传统的板书和绘图却渐行渐远;我们更多的是讲述专业知识,而天天挂在嘴边的人文关怀却较少在课堂上展现。我们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因地制宜、融汇贯通?如何去引导学生互动、启迪学生临床思维?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学习完毕一次性的考核,还是转化为让学生终身受益但无法估量的价值?我想这些问题,将会在很长时间内促使我思考,引导我教学。


  (作者系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挂职副院长黎培员



媒体石大

最新更新